“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,也是根本保证。”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时,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、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等提出明确要求,强调“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收官,要坚持标准不降、劲头不松,把主题教育同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,做到两手抓、两不误、两促进”。
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,是今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,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。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,各地更加注重理论武装、更加注重分类指导、更加注重强基固本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、更加注重领导指导,教育引导广大党员、干部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,坚持问计于民、问需于民,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通过“解剖一个问题”推动“解决一类问题”,切实把焕发出来的学习、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、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,以各方面工作实际成效推动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增强。越是临近收官,越要慎终如始,把主题教育抓出高质量好效果,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。
大道至简,实干为要。应当看到,第二批主题教育在群众身边开展,同群众联系更直接,面对的矛盾问题更复杂,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更具体,越到基层越要突出一个“实”字。坚持标准不降、劲头不松,必须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,把功夫下在解决实际问题上。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,把学习推广“四下基层”作为重要抓手,把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着力点,把理论学习、调查研究、推动发展、检视整改等重点措施贯通起来,把惠民生、暖民心、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,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目标任务,多在实效上用功、少在形式上费劲,不做表面文章,不搞花样翻新,以严实作风维护主题教育的政治性和严肃性。要把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紧紧抓在手上,继续发挥好在第一批主题教育中建立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作用,防止“松口气”“歇歇脚”倾向,确保主题教育善始善终、善作善成。
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,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。只有坚持教育实践两手抓、两不误、两促进,防止“两张皮”,才能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把开展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结合起来,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,提升主题教育整体效能,使开展主题教育的过程成为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过程,成为党员、干部提高履职本领、增强责任担当的过程。岁末年初,全年工作收官和新一年工作开局任务繁重,工作头绪多。要坚持统筹兼顾,处理好主题教育和中心工作的关系,把搞好主题教育与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统筹好,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,把主题教育解决问题的实效体现在推进中心工作上,用中心工作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效。
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,理论强,才能方向明、人心齐、底气足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,坚持标准不降、劲头不松,把主题教育谋划好、组织好、落实好,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,实实在在检视整改突出问题,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,做到两手抓、两不误、两促进,我们定能用实干推动发展、取信于民,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。(人民日报 仲 音) 【编辑:叶攀】
【光明论坛】
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提出,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,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。经济靠科技,科技靠人才,人才靠教育。“教育发达—科技进步—经济振兴”是一个互为支撑、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,其基础在于教育。实现高质量发展,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可谓是“最大创新资源”。坚持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,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。
一是增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的契合度。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。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宝贵的资源,三者既同根同源,又同轨同向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,科技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,教育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,科技也为教育发展持续赋能。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既有自身子系统,又属于共同大系统。立足于系统观念,既要从子系统看待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各自的功能价值,也要从整体视角看待共同大系统的总价值,从系统最优解的理论视角界定和把握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在不同场景下统筹推进的作用和规律,实现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,从而产生全局性的战略价值,更好汇聚创新合力。从实践来看,有必要增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条块管理的互动性。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创新资源配置的交叉重复。这需要打破行政壁垒,提高统筹层级,进行通盘谋划、一体部署,因地、因时、因需统筹配置资源,让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实现相互辅助、有机统一。
二是增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协同融合发展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。一方面,强化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供给匹配度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,关键是要做到政府不越位、市场不缺位。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,决定了政府是教育资源的主要供给者。科技、人才既有公共属性,又有市场属性,需要政府供给,也需要发挥市场作用。因此,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,须理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的供给关系,解决好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方式。更需明确供给与需求边界、遵循效能最大化原则,促进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各尽其职、相得益彰,力争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优匹配。
另一方面,强化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精准匹配度。从总量讲,我国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均居世界前列,但毋庸讳言,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“不够用”“用不上”“不好用”等现象,造成宝贵创新资源配置错位、低效转化。必须从增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适配性的角度,遵循创新规律和目标任务,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性,把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“行不行”的要求,体现到创新资源配置的全链条、各环节,切实推进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配置,实现人尽其才、物尽其用。此外,还需强化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跨域匹配度。传统的以行政层级和部门管理为主的“小域”资源配置方式,很难满足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“大域”的需要。因此,须从更高层次、更大范围统筹配置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,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势互补、同频共振,实现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“跨域”最佳匹配。
三是增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贡献度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传统的要素驱动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,必须尽快转向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,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必由之路。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,也是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抓手。当前,一流的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多流向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,这也是影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瓶颈之一。能否有越来越多一流的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顺畅地流向企业,是检验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成效的关键标准。对此,应当尽快建立一流创新资源加速流向企业的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,促进教育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、一体推进,推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。当前,在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,有必要将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成效作为考核的关键性指标之一,建立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、具有区域特色和功能价值的评价考核体系,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和引领作用,让创新和创造活力竞相奔涌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支撑。
教育、科技、人才资源禀赋差异,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关键因素。面向未来,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,须从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的新视角,强化三者之间的契合度、提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、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度。唯此,才能使“最大创新资源”发挥最大创新效能,形成支撑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。(光明日报)
(作者:侯万军、辛越优、马继伟,分别系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,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、研究员;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;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) 【编辑:叶攀】